你好,欢迎来到农达网! 我的农达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加入收藏夹
玉米/水稻
当前位置 > 首页 > 农粮信息 >

稻谷产业热评:强化亚洲稻谷安全合作机制 分享到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网站编辑 发布:2023-04-24 08:06

大米图片3.jpg

    稻谷是中国和亚洲周边国家最重要的口粮品种,占中国口粮消费的60%以上,保稻谷供给安全就是保口粮安全、粮食安全。强化亚洲国家在稻谷领域的安全合作机制,强化科技、经贸、治理合作机制,有利于落实中国提出的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强化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保障中国稻谷安全、口粮安全、粮食安全。

    发展现状

    亚洲稻谷生产消费地域性强。亚洲国家稻谷产量、消费量、出口量分别占到世界的86.7%、80.1%、74.4%。印度、越南、泰国、巴基斯坦是世界前四大稻谷出口国,2020年稻谷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3%。缅甸、柬埔寨、老挝近年来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新兴出口国。2020年,中国稻谷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分别占全球的23.6%、6.4%、5.0%,排名位列世界第1、1、5位。

    亚洲各国在稻谷领域缺乏合作,资源配置效率低,产能提升难度大。在稻谷科技领域,各国限制或禁止种质资源、育种技术和成果进出境,使先进育种技术难以同各国种质资源、试验环境相结合,转化为适应性强的高产品种。目前,亚洲周边国家杂交水稻种植比例仅为5%。在稻谷贸易领域,由于缺乏合作,稻谷在生产与消费国之间的流通受阻。个别国家以极高进口关税保护本国市场,出口国则遭遇贸易壁垒障碍,使消费者和农民都受到损失。

    粮食危机时期各国相互封锁、以邻为壑,使危机进一步加剧。去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上的讲话指出,当前粮食危机的根源是供应链问题,国际合作受到干扰。2000年以来,全球稻谷价格经历了三轮上涨,均同周边国家限制稻谷出口密切相关。在价格上涨期间,一些主要出口国先后实施了出口禁令、加征出口税、提高价格等措施,对国际市场稻谷价格推波助澜,加剧了粮食危机。

(2000-2022年全球粮食价格变化)


    合作意义

    一是有助于增加周边国家稻谷产能,提升地区粮食安全水平。东南亚、南亚地区尽管自然资源禀赋适宜稻谷生产,但实际产能不足,人口压力巨大,粮食安全依然面临较大压力。周边国家受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与科技水平限制,稻谷平均单产水平仅为中国的60%。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人口大国产不足需,仍需大量进口稻谷,国际市场稻谷价格波动威胁这些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口粮安全。地区内热带季风气候导致水旱灾害频繁,稻谷供给稳定性易受到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冲击。中国强化同周边国家在稻谷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领域合作,推动共建地区粮食共同市场、储备与援助机制,能够增加周边国家稻谷产能、巩固提升地区粮食安全水平,稳定国际市场与供应链,支持中国粮食安全。

    二是有助于实现亚洲周边国家同中国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稻谷产业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民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据调查,稻谷销售收入占柬埔寨农民家庭收入的44%,因此当地农民对稻谷出口价格十分敏感。周边国家从增加农业产值和提高农民收入考虑,大力发展稻谷产业并谋求扩大出口。中国是周边国家稻谷出口的主要市场,占到部分国家稻谷出口总额的35%-63%。从市场紧密度看,周边国家已同中国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同周边国家在稻谷产业领域的合作,可实现互利共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中国大国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合作建议

    一是充分发挥中国稻谷产业的科技优势,密切中国同亚洲周边国家在稻谷科技领域的交流合作,扩大面向周边国家的科技服务与贸易。积极开展水稻基础科研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促成政府间水稻种质资源交换协议,共建亚洲水稻种质资源库和覆盖亚洲水稻主产区的科研、试验体系。支持国内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走出去”,开展水稻育制种和技术推广服务。发挥特殊政策优势,将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成为中国同周边国家在稻谷等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交流平台。

    二是充分利用双边与地区自由贸易协定,扩大中国同周边国家在稻谷产业领域的经贸合作。根据国内需求变化,针对特定品种和用途,适度增加从周边国家进口数量。支持国内农资、农机产品向周边国家出口,鼓励国内农技企业在周边国家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加大跨国铁路、航运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周边国家短板,推动在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投资合作,引导国内企业对所在国的稻谷科技研发、农资生产、产后加工和仓储物流进行投资,并给予相应政策支持。

    三是推动中国同周边国家在稻谷安全领域的治理合作。打造地区农业投融资平台,加大对周边国家稻谷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支持力度,共同出资建立地区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基金。积极开展稻谷领域的对外援助,针对突发事件提供紧急粮食和生产资料援助,通过派遣专家、开展培训、技术示范等方式开展长期援助与合作。推动建立政府间稻谷安全合作机制,如高级别政府间磋商机制和亚洲地区稻谷安全共同储备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