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政策性收购结束后,东北豆市在缺乏支撑的情况下,行情迅速下跌,而此时正值春种开始,豆农持粮待售,价格大幅下行,势必影响农户大豆种植意向。为此,黑龙江省高度重视,及时出台解决方案,启动调节性地方储备收购,上周各市县经过合理布局,陆续展开收购,东北豆市再次受到收储“托举”,行情止跌反弹。
当前玉米市场消息其实相对匮乏,多是等待验证观望中,上涨与下跌也主要看基层上量与上游消费量,一旦天平失衡价格就会出现较明显的波动。综合来看市场消息仍是偏空为主,对后市也是多看跌为主,具体如下。
“近期,公司采购小麦,底价每吨3100元,成交价预期会向下竞价几十元,谁知道竟然2880元就成交了。”业内人士李大壮(化名)称,当前粮食贸易商正着急出手库存粮食。
2022年中国大米进口量再创新高,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最大来源国;预计2023年大米进口仍将保持一定规模,但增长空间有限。另外,2022年我国累计进口大米619万吨,同比增长24.8%。因此除了口粮结构的改变,进口米的冲击亦是不容小觑。
2023年2月21日中储粮拍卖黑龙江分公司稻谷竞价销售交易结果:计划销售粳稻谷14840吨,全部成交,平均起拍价3197元/吨,实际成交均价3287元/吨。
预计节后随着国内小麦购销逐步恢复,在终端需求难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各级储备小麦轮出、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市场以及持粮主体销售库存粮源将导致流通市场粮源供给总量较为充足,国内麦价走势整体将承压弱势下行。
随着我国临储玉米政策的彻底结束,政府玉米库存对于国内市场的影响日渐式微。不过,随着北方新季玉米陆续上市,储备系统新粮收购价格对市场有一定指导意义;
随着中晚稻陆续成熟,收获进度不断加快,上市旺季逐渐来临,新稻供应压力也随之开始增大。而国庆假期到来,并没有带动大米终端需求恢复。随着美联储激进加息,全球大宗商品持续下跌,后期国内稻米市场走势变数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素有“金九银十”之说,主要是因为进入9月份后,暑期的高温高湿天气将逐渐被秋高气爽代替,社会活动、居民活动更趋频繁,相应的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机会。小麦市场也是如此,通常进入9月份后,不仅常规消费比之前的暑期会有所提升,中秋、国庆双节也会助推消费增量。
秋粮作物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是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大部地区秋收作物处于产量形成的关键期,但全国20多个省份高温干旱已持续一月有余,在一定程度上将给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带来冲击与影响。但整体上此次受灾影响的区域有限,应对措施有力,对秋粮丰收和粮食市场的影响较小。